笠怎么做好吃?
“箬笠”应该是浙江、福建一带的特产,在长江流域或者黄河流域似乎并不常见。以前在江南的古镇上偶尔能看到卖这种帽子的小摊子,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摊位了(也可能我见得太少);而在网上搜到的一些图片看起来也很奇怪,像是日本艺伎戴的那种帽子。 于是我就产生了好奇:这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帽子呢?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戴它、又有哪些人戴它呢?难道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查资料。
经过查阅许多文献后我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用于遮阳、防雨及防尘等的工具帽,由箬竹的叶片编制而成,所以这种帽子应该属于日用品范畴。 在江浙一带,这种用箬竹做原料的帽子是非常常见的,人们一般会在夏天的时候用它來挡雨或遮阳。因为南方的雨总是下得那么突然和猛烈,所以准备一顶这样的帽子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却只在街上看到过有卖这种帽子的,却没有见过有人戴着它。或许是我去得不够多吧。
至于为什么要用箬竹来编笠子呢?这是因为其他材质的竹子不具备耐水湿的性能。(《中国竹经》) 而编好后制成的笠子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它们的大小应该是这样的: 而颜色则因地域而异:浙北苏南地区以灰黑为主,而闽北则以绿竹为底色。 除了用于遮阳之外,箬笠还有一种功能——当雨伞用。
我在网上查到有人在逛庙子时因为不小心踩掉了道士的箬笠,随后便出现了一幕神奇的画面:道长一边念咒一边用拂尘将雨水扫向自己…… 因此可见,这虽然只是一顶普通的遮阳伞,但其中的内涵却远远超过了它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