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为什么打预防针?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疫苗。疫苗又叫抗原,是指用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的毒素、酶类等所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抗原刺激的办法,来增强体内抗体的水平,从而预防传染病。
体内的抗体是怎么和传染病“作斗争”的呢?当人体受到外界微生物入侵时,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吞噬细胞的识别吞噬、淋巴细胞的活化、抗体的产生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等等。这些反应综合起来,杀灭了体内的有害物质,保护了身体的健康。抗体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大量制造出来,成为消灭病原微生物的“武器”。当微生物消灭后,体内抗体的水平虽然会下降一些,但与感染前相比,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对同一种微生物产生了抵抗力,不会再次感染。
但是,在和病原微生物“作战”的时候,人体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病。有些传染病是严重的,病死率很高,例如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得一次病有可能带来终生的残疾或者死亡。如果能通过抗原刺激的办法,不用得病就能获得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那就太好了。这就是“大禹治水”的疏导原理,通过疫苗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从而保护儿童健康。
概括地说,打预防针有以下好处:
1、可刺激人体产生自动免疫,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2、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社会角度来说,预防针的普及,使一些传染病消灭或减少到很低水平,使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些疾病的严重危害,使生活更加平安、健康。
有人提出,现在发病率这么低了,还有必要打预防针吗?答案是肯定的。传染病的发病率降低,正是免疫规划的成效,是打预防针的结果。一旦停止预防针的接种,某些传染病马上会“卷土重来”。
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生活的安定,一定要重视预防针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