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原因?
1、商业银行经营存在弊端,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是以存贷款业务为基础,以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这种单一的业务模式在2007年以前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2009年开始随着央行不断降息、降准,银行的利差收入逐渐减小甚至变为负值。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和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使得商业行对于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本来就应该在银行融资,但又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或条件的小型企业(简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开始浮出水面。
为了满足这类客户的融资需求,各家商行纷纷设立小企业金融部或者推出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但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仍然是以资金供给方身份出现,无论是自营贷款还是委托贷款,本质上都是商业银行将资金提供给中小微企业客户,虽然形式有不同,但本质都一样,都遵循资产负债管理原则。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贷款形式,如果企业到期不能还款,银行都要用自有资本金予以偿还,并且按照贷款金额计提坏账准备金。 既然银行发放贷款也要承担风险,而且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更高的话,那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就不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了。于是,一种类似于美国结构化的融资方式——即信托计划通过结构化安排先行募集资金,然后投资到市场上能够获得较高收益的资产上;当信托计划到期需要兑付时,通过资产交易或者由担保公司垫付资金的方式来实现最终偿付——这样一种影子银行的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2、金融监管政策不够明晰,对金融创新缺乏引导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都在致力于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我国虽然在2007年就已经推出了银监会,但金融监管的政策框架依然未能很好完成。以信托行业为例,目前属于银监会监管下的四大金融行业之一,但同时又受到发改委和商务部等的监管。在这种多重监管下,信托行业一方面要遵守各监管机构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很多时候信托公司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好。
尤其是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央行降息降准,大力鼓励融资,而监管层又多次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抑制融资的同时还要防范金融风险。在这种宏观环境下,行业的合规操作和风险的防范成为了重中之重。很多信托公司往往采取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做,或者是尽可能少做。这种策略短期来看没有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可能面临萎缩。因为市场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且风控完善的金融机构,而不是那些只懂遵守法规的惰政者。所以中国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本身的盈利需求之外,和政策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监管部门早一些明确各金融行业的监管政策和框架,也许能减少现在影子银行的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