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隶书,正名曰:隶书。隶者,隶也,隶人之书。言其形,上宽下窄;言其色,笔划带痕;言其势,左低右高。 汉隶有今隶(汉末)、古隶(东汉)之分,区别在于古隶笔画中带有波尾,如“寿”;而今隶则无,如“春”“吴”。魏碑唐楷,大多属于今隶,字形多呈长方。到了宋代,隶书逐渐式微,文人画兴起,笔法趋于简省,字型趋于正方。此后的篆书、行书、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隶书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著录,隶书单字有五体(今文字五体之称):秦篆、古文、奇字、诏版、缪篆。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谈到小篆的笔形时称:“覆瓿(音pù),谓之篆。”汉代学者许慎把刻在铜器上的字叫做篆,这里指的就是小篆。所谓“覆瓿”就是把书写用的竹简放在席子上面,而把写完字之后弃之不用的竹简覆盖着用来铺垫。“谓之篆”中的“篆”就是指的小篆。可见小篆在汉代还是沿用着的。 到了隋代,苏孝慈作《古篆书月仪》,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篆书字帖。他所谓的“古篆”大概是指先秦的古文字。
清代学者朱骏声撰《六书本义》(又名《通字谱》),认为小篆即周篆,汉篆即秦篆。他说:“周篆者,小篆之体,其字圆润,其笔道细若毫发且圆匀。汉篆者,秦篆之遗法也,其字圆转,笔道亦细。”他还根据历代出土文物及书法遗迹证明,小篆和汉篆是秦统一中国后官定通用文字。 我们现在所见的秦代石刻文字,都是小篆,如泰山碑、峄山碑等;汉初的金石文字,多数属汉篆,如孔庙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