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字什么五行?
“伏”字的五行为水,繁体为伏,简化为伏,读音与fú相同。 伏字的本义是俯伏或趴着的意思,引申义有隐藏、埋没等意思;又指屈服、顺从等意思。《说文》中解释道:“伏,俛也。从人,从攵。”也就是说人的身体俯下去就表示了伏字的含义。 如汉高帝刘邦的谋臣张良曾说:“陛下起兵伐秦,诛灭暴虐,平定四海,使楚汉分封诸侯,立帝业而尊天子,此大功也。今始高祖未几,非众人所宜诛也。愿陛下勿有所枉法,使臣伏法而诛。”可见这里面的伏指的是服罪、认罪。
在古汉语里还有一个词叫做伏辞,这个名词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文中记载的是李斯上书上奏秦始皇的内容中的最后一句:“臣愚不肖,请立秦帝之号,书之金石,以为一统,谨史书之。”这里的伏辞就是指伏下的言辞,形容自己甘愿承认过错。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伏天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在7月份到8月初这段时间内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得名。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的时间不同,大约在阳历七月中旬开始,八月下旬结束。这是因为我国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间变化,夏至时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日照时间可以达到14小时甚至更长,而到了冬至节气之后又会短至约9个小时。由此可以看出进入三伏天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白昼时长会逐渐变短。而且根据古籍记载我们还能知道三伏天的气温最高,所以才有了三伏天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