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后投资什么?
现在2018年都过去了,2017年的问题早就过时了。但是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有点意义的 首先我们得定义什么才是“投资” 广义上说,凡是有利于未来收益增涨的支出都是投资。于是乎,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开支都可以算作“投资”——比如说我今天的提问,为了赚取更好的答案我付出了悬赏分,这可以看作是投资;如果我用同样的钱去购买一本书,也可以算作投资——只不过这两种投资的收益形式完全不同罢了。所以从广义上说,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把任何一笔资金投入生产。 但是大部分人所说的“投资”是指财务上的投资,即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进行的投资。这种观点把“投资”等同于“理财”,实际上是把生产和消费两个行为混合在了一起。尽管人们经常混淆这两个概念,但是经济学理论中这两个概念却是截然分开的。
在狭义的经济分析中,只有那些有助于增加长期边际生产力(或者说提高生产率)的行为才属于投资。比如企业购进一台机器设备,这笔资金虽然暂时不再流入市场,但将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入,所以我们说企业的这种行为是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用同样的资金购买服务,例如咨询报告或者会计服务,因为这些活动不能相应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因此这些开支就不是广义的投融资,而只能是生活中的消费。
当然,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并不那么纯粹。有时同一笔资金既可以看作是投资,又可以看作是消费,这时就必须结合个人的具体背景来加以权衡了。 如果我们将视角扩展到个人层面,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一个人(家庭)的收入通常由打工收入和资本收益两种来源构成。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他们的工资属于劳动所得,根据边际效用价值原理,每一块钱的工资增加了当前的消费,扣除掉生活必需的开支后,剩余的部分就要缴税。这部分收入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它最终来源于资本的收益。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无论一个劳动者工资高低,他的工资总额最终都要通过税收的形式转移到资本所有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未来收入为现在的消费“买单”,他们今天消费的每一样东西实际上都是在“透支”未来的收入。
但是对于资本所有者而言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最初拿到手中的金钱并不是来自当前的劳动收入,而是来自自己作为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支配权。他们最初的投资最终是通过企业的利润的形式返还给投资者,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今天的收入为明天的消费“买单”。从这个角度说,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收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其今天的消费基本上可以说是过去的投资和今天的劳动所得(工资)共同构成的;而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其今天的消费基本上是昨天的投资(本金+利息)和今天的储蓄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在个人(家庭)层面的收支中,投资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两者所占的比例因时因人有所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