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理财区别吗?
谢邀 作为在美国和国内都经历过理财的人,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国内的时候,虽然也经常看到“理财”这个词(比如银行里经常看到各种“理财产品”的介绍),但总觉得这是银行或者公司做的业务,与自己无关——毕竟自己还挣不到多少钱!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理财计划了:我每年有401K的退休金入账,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钱可以用来投资;我在国内也曾购买过基金,但是美国的基金更加复杂一些,有ETF,有主动管理型,有目标日期等,所以也算重新学习了美国的理财文化吧。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两国在理财上的差异。 因为在国内,任何跟资金交易相关的行为都必须有监管方在场。比如开户要持身份证到营业部现场拍照,买卖股票要录入股东代码卡,而基金的申购赎回则需要通过基金公司官网或第三方平台。 至于退休基金、社保基金等,更是由国家监管。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对资金的安全是非常看重的。
而美国就不同了。因为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通过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核才能成立,所以整个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同时由于美国实行的是“注册监管制”,任何一家公司的账户都必须在SEC注册,随时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和问询。
当然美国也有一些类似于中国三大银行的机构,叫“国民银行”(NG Bank),也是受FED(联邦储备局)监管的,用户也对这些机构很信任。 但是,美国与国内的监管体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国内,如果是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那么基本上风险很低(相对股票和公募基金而言),而且基本能够保证收益;如果买了非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那风险可就要靠自己来承担。而在美国则恰恰相反:若买的是NG银行的产品,那基本上风险很低,而且能够保证收益;但是如果买的是美股或者ETF,那就需要自己分析,自负盈亏了。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开始可能不适应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担风险,自创收益”的理财观念,还是会觉得比较冒险。毕竟我们以前接触的“理财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保本保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