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走出价值洼地?
首先,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是趋紧的;其次,中国的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最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关乎民生的问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价值洼地必然存在且会持续很久。原因如下:
1. 中国的人口政策不会有所转变,计划生育依旧是大趋势。在提倡优生优育的背景下,未来必然出现“少子化”现象,出生率大幅下降(参见日本),这将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均寿命在不断增长。根据联合国给出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将达到79.3岁,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在总量中占比将持续下降。作为对比,目前韩国劳动力(15~64岁)占比为77%,日本为70%,德国为69%。尽管我国实行了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制度,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依然会有较大下降。
2.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当城镇人口占比达到50%时,标志着城镇化的进程开始加快,而当这个比例达到70%以上时,城镇化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58%,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城镇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从供给层面来看,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将不断向需求方转移。
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逐渐转变为供不应求,劳动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3. 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休闲娱乐等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医疗健康为例,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治病救人,更多的是追求更好的就医体验、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新颖的医疗技术等等。这势必会导致相关行业成本的上升以及利润空间的扩大。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内用工、环保等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但是,中国制造依然有希望完成由“低端”向“中端”、“高端”的转变,前提是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
首先,中国制造要跳出“低价竞争”的“价值洼地”,就必须加快实现创新驱动。目前,中国的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三且上升势头不减,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3.%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制造正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未来,中国制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在基础通用、质量标准、生产检测、试验验证等公共技术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其次,中国制造要跳出“低端落后”的“价值洼地”,就必须加快实现提质增效。目前,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大都处于产业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中国制造就必须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和工程设备竞争力,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和能源清洁化等领域,加快确立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制造还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从大到强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链接顺畅、专业完备、布局合理、大中小并存、各类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此来推动中国制造的提质增效,真正实现由“低端”向“中端”乃至“高端”的转变。
第三,中国制造要跳出“资源密集”的“价值洼地”,就必须加快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粗放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一方面,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未来,中国制造必须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格局,真正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