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在五行是什么?

师慧明师慧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雨”字,在《说文》里有两种解释:一为从云层向下洒落的雨滴;二为水从屋檐下淌下的水滴。由此引申出来的两个意思:一是指“雨水”(即天空中降落的水汽),二是指“雨点”(降落在地面的水滴) 可见,古人对于“雨”的形态是有着比较细致的区分的——有天上“降落”的雨,和地面上“流淌”的雨。 而“霖”字,本义就是指久下不停的小雨——“久雨谓之霖”。

所以如果按字的本义来分析,应该把“雨”归到“水”部,而把“霖”归到“木”部。但是这样归类,有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用“雨”作部首的字大多与“水”有关,可“霖”却一个关系也没有! 如果按“形声”的思路来解决这个矛盾,那很简单——把“雨”的形旁移到左边,同时再用“雨”作声旁!这样既符合“形声”的原则,又解决了“霖”字造得突兀的问题。

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汉字是有“六书”之别的,“形声”只是其中一种造字的方法,还有“假借”“转注”等法。而且这些造字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影响。

比如“假借”——就是把其他偏旁或部首的字借用来表示新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读音,就得增加一个新的偏旁或部首了,这与“形声”的做法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其实不然,因为汉字的字形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会根据需要而加以改变。比如同一个字,其不同的笔画位置可能有不同的字形——这就是“位置居位异,形体变易之”的“变形”现象。

如果根据汉字的演变规律,可以把上述“雨”字的两类不同形状的“雨”都找到它们的源头: 上面两图显示的是古文字(金文、甲骨文)中的“雨”和“水”,两者很像,说明“雨”的繁体写作“雨”是有道理的——它确实像“雨”从上落下时的形态! 而“水”写成“氵”的样子,也是形象逼真的——水流是从高处向低处流泻的,这个象形的道理也说明“氵”就是“水”的符号。

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转到“霖”的上面来。 “霖”字上面有两个“雨”,下面是个“林”——这就产生了问题:这个“雨”怎么解释呢?如果说上面的“雨”像下雨时的状态,那么下面的“雨”该作何解? 事实上,这个问题涉及“形声”和“假借”的关系。因为“上雨下方”的结构,在古代其实是用来表示“假借”的意思的——所谓“下言‘雨’者,假‘宇’为‘雨’”。

既然“雨”字是用“雨”和“宇”构成,而这个结构又是表示“假借”的,就证明这两个“雨”都是“假字”,而不是“形声”的。 所以说,上述对“雨”的解释都是不对的。其实,“雨”和“霖”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别的,只在于“下不下”而已。能下则名为“雨”,不能下则名为“霖”——所以“雨”和“霖”都是形容“水”的状态的。

熊雅涵熊雅涵优质答主

中医把人体的内脏分属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并把人体内的组织器官和自然界的万物都区分为这五大类,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五行。

木 人体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木。如肝脏、胆、筋、目、春、东、风、酸性食物,在五行上都属木。在五行学说中,肝木具有条达舒畅,生发调疏的特性,是木类器官在人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因此肝是属于木类器官的总代表。因此目与筋的疾病一般认为与肝有关。

火 人体中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属于火。与火相应的脏为心,与心相表里的是小肠,受心的直接影响的是血脉、舌等。此外夏气、南面、苦味食物亦属于火。

土 人体中能培生、承载、受纳等性质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属于土。与土相应的脏为脾,与脾相表里的是胃,受脾的直接影响的是口、肌肉、四肢等。此外,夏未、秋初、南方、东北方、中央、甘味食物亦属于土。

金 人体中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属于金。与金相应的脏是肺,与肺相表里的是大肠,受肺的直接影响的是鼻、皮毛、骨骼等。此外秋气、西方、辛味食物也属于金。

水 人体中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特点的事务或现象,属于水。与水相应的脏是肾,与肾相表里的是膀胱,受肾的直接影响的是耳、骨骼、头发,以及体内各脏阴液。此外冬气、北方、咸味食物亦属于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