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个区金融机构多?
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的确无可动摇,1930年代的上海市银行公会会员银行的资产总值达28亿关汇(约24亿美元),而到1950年代末,这一数字已上升至7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9%;
当然,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资机构的原因。据估计,当时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有50余家,占全国外资银行数量的60%以上,其业务量占全国的外资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 这些在外资机构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老上海”们大多位于黄浦区、静安区和长宁区,其中黄浦区的静安寺更是素有“中华金融第一街”之称。
时至今日,虽然老上海的繁华不再,但金融中心的地位却依旧无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2年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在上海地区以法人客户贷款总额进行排名,前三家券商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而位列前四名的信托公司则是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可见现代金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 而从区域上来看,无论是历史的辉煌还是当下的鼎盛,均呈现出中心城区特点鲜明的集聚态势——市区金融机构数量远超郊区。
以上海为例,2012年黄浦区的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135亿元,占全市的40%左右,静安和长宁两区则分别达到942亿元和733亿元,远高于远郊区的青浦、松江等五区的总和。 造成这种城市中心和郊区金融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包括历史原因造成的市中心商业金融贸易业的天然优势,也有当前城区土地价格高昂导致的外商直接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办公地点首选陆家嘴区域等因素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中心城区来说,巨大的就业数和密集的商品流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也使得金融企业在寻找合适的办公室时有了更多的可能。而对于郊区而言,由于产业导向的差异,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不少地区通过减免税等方式吸引金融企业入驻,但在现有的经济格局下,仍难以撼动中心城区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