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字解什么生肖?
“姤”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大篆再到隶书,一直是一个象形文字,像一柄九头刀(也作“戟”)尖朝上直刺的样子; “姤”字的本义就是“尖锐而猛烈地向上刺”,引申指“开始、最初”。《说文》:“姤,遇也。”又:“姤,首也。” 这里的“首”是“始”的意思——“最初的相遇或始初的相遇”。这是多么贴切、生动啊!
那么,由“姤”字本义的这两个意义——指向最初的相遇和始初的相遇,再顺理成章地引申出另外两个意义——指向“不怀好意的人”和“坏事情”——就一点违和感也没有了。 先来看第一个意义,指向“不怀好意的人”——这个意义上的“姤”字,在《易经》文本里出现两次,都是形容坏人。
第一次出现在《周易·乾》的“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句下,《象传》:“大君之象,飞鸿之象,君子之象。”孔颖达疏引李鼎祚曰:“《乾》卦之九五,言‘利见大人’者,以九五居中得位,有德可尊,故利于见大,为众所归向也。此卦九五之爻,变而为阴,以女乘于君之位,如淫乱之人,不可以其卑贱而轻侮之。”
第二次出现是在《周易·坤》的“六三”“含章未曜,可有攸往,无悔”一句下,《象传》:“‘含章未曜’,中未光大也。”“六三”变阳则刚,如果刚而不穷,就能“光明正大”。然而,“六三”处于下卦之中,位不当,所以只能“含章未曜”。李鼎祚曰:“阴陷于阳,不能自昭,故含章而未彰。”
以上两例中的“姤”字,含义都指称负面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坏人”。 再来看第二个意义,指向“坏事情”——这个意义的“姤”字也同样出现在《易经》的两个地方。 第一处在《周易·乾》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句下,《彖》:“‘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九二”变为“阳”,象征“文明”的出现,但“九二”本身依然不得位,所以只是有了“文明”的雏形,还不能完全彰显它的荣光,因而《象传》:“龙颜光亨,君子正也。” 第二处是《周易·坎》的“六四”“樽酒簋贰,小人吉,君子凶”一句下,《彖》:“‘樽酒簋贰’,尚九也。”“六四”居上位,又与“九五”“六三”皆应,犹如君主设宴,摆出“樽酒簋贰”的架势,看起来十分隆重,然而实际上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已,所以《象传》:“樽酒簋贰,不可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