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作用吗?
中医的理论不是以疾病命名的,而是以病因命名的。所以中医没有“病”这个概念(其实西医也没有),只有“证”和“形”的概念。所谓“形”就是身体某部位出现形体的变化,比如瘤、痈、疮、风湿结节等等;而“证”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征象,如热、寒、燥、湿、虚、实、风、湿、瘀、痰、厥等,这是中医的辨证体系。任何疾病都是人体在面对外界不良刺激时出现的各种生理或病理反应的总和。 因此说,任何疾病都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辨证施治。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说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里找不到这个疾病名,但是我们却可以找到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各种原因,诸如劳累、熬夜、情绪波动、肥胖、吸烟喝酒等等,以及这些因素所引起的气机紊乱、阴阳不平衡的证候表现,如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干苦、尿黄、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畅等等。只要抓住了这些证候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为某一种“证”,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与措施。至于西医所说的血压数值高低,那是临床检验的结果,并不重要(当然也不能忽视)。
总之,中医药治疗一切疾病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来祛除外邪(包括病毒、细菌等)、清除体内废物的,所以中药对于健康人和各种疾患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药之所以作用温和、毒副作用小和适应范围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人们常把一个中药看作一个小的化工厂,它能产生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彼此制约、互为补充,从而使毒性成分的作用受到控制而显得微弱,同时又协同了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如《中国药典》记载大黄具有泻下、止血、解毒、逐瘀、利胆功效,药理学研究实验表明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由苷类成分引起,大黄的抑菌作用是由苷类和酚类成分引起的,大黄的抗癌作用则是由大黄虫素和酚酸类成分引起的。近年来对传统方剂银翘散的实验研究发现:方中连翘和荆芥单味药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单独应用金银花和薄荷则无此作用,但四种药组成银翘散后对上述两种菌却均能抑制。可见复方配伍应用时的抑菌作用大大增强,这也说明复方所具有的高效、作用平稳特点。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治病用药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能补脾气,使机体自身具有抗邪、祛邪的能力;二是祛除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痰饮和瘀血,使疾病无发展滋生的基地。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对症应用各种药物,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