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产业是什么?
“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后期提出的概念,指主要以知识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一个误导,在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绝大多数行业都是依托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属于“后向关联型”产业。用“产业融合”来解释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比用“服务业”更有意义。
——引自《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 魏后凯、刘俊彦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第54页 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展。在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随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推进而快速上升;当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因素的作用,第三产业比重又会逐步回落。
根据联合国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体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必须超过70%才能定义为“服务经济”时代。按此标准,目前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处于“服务经济”阶段,而中国还远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 但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和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5%和48.8 %,据测算,2011年这一比值将上升至51.1%,接近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能步入世界经济先进行列呢?其原因在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大量的城镇化战略,城镇数量与规模的扩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牵引;第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要素供给;第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行业带来深刻变革,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传统行业改造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二者互为因果又相互影响。一方面,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二者的互动效应还将持续发挥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已经不低,但整体素质不高,吸纳能力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份额偏小,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弱;二是交通、通信、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高,新兴服务业规模偏小;三是许多行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创新发展和结构优化,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