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征怎么读?
“徵”这个字的读音在古书多作“徵、徴”,一般认为后者是前者俗体(或简体),但实际上二者读音一样,都读zhāi。 《说文解字》:“征,行也。从彳,征声。”段玉裁注:“会意。按《小雅》曰『我行其野』,又曰『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邶风》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皆以征为行。” 可见,“征”的本义就是行走,因此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用作动词时,可以表示远行、出征等。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我无征,何以诸侯”,是说我没有向诸侯出兵讨伐的正当理由。
由于“征”与“正”相通,因此它也可以当形容词用,意为正当、正直;而由于“征”的本意就是行走,所以它也可以引申出征伐的义项来。 “五行”一词出自《尚书·洪范》篇,原文如下:
“惟十有三祀,王在沣雒,既克豫章。王乃宿於洛汭,群后相率而朝于王庭。王初诸征风后、大谏、羲和,爰有若卜筮,遂相和合,进象《太乙》。日月星辰,禹、稷、契、后稷、皋陶、伯益,作十篇。汝则念之,各展乃才,懋乃德,靖共尔位,慎乃有其举,考乃视,幽昧乎乃许乃行。毋或有出,罔或害幼孤存,戎有良臣。” 其中“惟十有三祀,王在沣洛,既克豫章……”的意思是周成王十三年的时候,周王朝的军队刚刚攻克了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一带,一说指今湖北省秭归县东长江边的古豫章郡)。于是,周成王就在洛水边安营扎寨,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朝见天子。这时周王朝的大臣们开始挑选各种人才,他们先选择了风后和大谏两个人担任要职,然后又分别聘用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帝王以及大禹、稷、契、后稷等人来充当占卜者。这些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最终写出了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著作——《易经》。此外还有一篇专门研究人事的文章叫做《尚书》。 周成王命令大臣们把这些著作都牢记在心,并且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水平,谨慎地处理政事,慎重考虑每一个决定,认真考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不随便放过任何一个小错误或者大过失,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而且大家也都应该重视培养年轻一代,保护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受干扰,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这里出现的第一个“征”字是动词,意思是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