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如何选报?
需要明确的是,高考志愿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出现“大失误”;但也确实有可能出现“小失误”——比如误填了不应该选择的院校专业组,或者因为各种意外导致没有能够按时参加考试、成绩与实际预期有较大差异等情况。因此对于高考志愿的填报,还是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确定志愿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考志愿模式大致有两种: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 顺序志愿是在以前高考录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一个批次内所填报的学校依次进行检索和录取的方式。
其优点在于投档比例相对较小,可以减少考生被退档的几率;缺点则是无法完全满足考生的志愿需求——因为按照顺序志愿的模式,考生只能将几个学校排个序,而不可能同时选择多个学校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平行志愿则与之相反,是以分数优先,一次性投档的多所学校多组志愿数据。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志愿需求,但由于实行的是多次投档,学生被退档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现在的高考志愿模式大多是平行志愿,但每个省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了解招生政策 在明确了高考志愿的模式后,接下来就需要详细了解招生政策。因为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出现与政策相左的情况。只有充分认识了政策,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从而完成自己的理想志愿。
考生在了解招生政策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本省(市)的投档原则是怎样的?是否遵循志愿?当出现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2. 学校的调阅志愿是否有限制?是直接调阅还是征求志愿?两者有什么区别?
3. 如果不幸滑档/落榜,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补救?是否有征集志愿的机会?
三、筛选高校 目前大多数省份都实行了新高考改革,考生的选择性考试以及高校的专业安排都有了新的变化。所以还需要仔细研究高校的招生章程,以便对高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筛选高校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 自身状况(性格爱好、能力特长、职业规划等)—> 选择合适的专业;
2. 高校录取线(历史信息或当年计划)—> 选出备选高校;
3. 城市区域(未来发展地点)—> 确定最终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