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几岁算晚婚?
其实,我还是很认同这个答案的。 先来看两个新闻: 一个是27岁结婚,另一个是34岁结婚. 很多人应该觉得第二个新闻里的女主很晚婚了,毕竟中国平均初婚年龄都是男性比女性高出近5岁。可事实是第一个新闻里27岁的女生,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她的平均初婚年龄大概是在35岁左右(美国的统计对象是没有生育过的单身妇女,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包含了离异和丧偶的人群)。而第二个新闻里34岁的女士,在欧美各国普遍都要到40岁以上才结婚。所以她们俩真的都不算“晚婚”。 这其实是近年来我国婚前生育率持续走低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女性生育第一胎的时候,平均初婚年龄就已经来到了26岁。而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8年我国未婚人口达到了2.4亿人,其中25岁以下的人口占比将近四成。 也就是说,现在未婚先育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在进入婚姻前就有过孩子的也不在少数。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也使得人们对于“晚婚”的年龄定义需要重新审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社会劳动工资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2161元。按照每个月7680元的收入来计算,如果想要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一套60平米的小户型,那首付款就需要攒33个月。假如夫妻双方都在工作,且没有贷款,那么攒够首付的时间就是一年,如果只有一方工作或者需要在一线大城市购买户型更大的房子,那么时间就更长了。 现在许多年轻人一边说着“不婚主义”、“单身万岁”,另一边又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源源不断的补贴。他们可能在30岁之前都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去实现“买房自由”,那么在30岁之后,想要改变现状开始拼命赚钱然后实现“买房自由”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择偶期,只能接受家里催婚的安排,或者在相亲市场中一次次碰壁。这难道怪得了谁呢?
在我看来,所谓的“晚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更像是一个“相对论”——在你所处的年代和社会环境下,和你身边的人比较起来,你结婚后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生活、事业等)处于什么水平;同时,你在婚前拥有多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以及承担怎样的风险,这些才是我们应当更多去考虑的。 最后想说,任何社会的制度和规则都不是完美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而我们作为个体,也是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不断与制度、规则相互妥协的过程。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我在写的同时也受到著述者思想的局限,如果你读后感觉有道理就请点赞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