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别墅?
在17年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看法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奢华、喧嚣和浮躁。我曾经在陆家嘴国金中心一栋楼里上上下下跑了几遍,只是为了亲眼目睹那个传说中的“中国第一高楼”的全景;我曾在淮海中路散步,被路边精致典雅的欧式建筑吸引,忍不住走进来,结果发现这是一家咖啡厅;我也曾坐在静安区武定西路的一栋普通写字楼里,却意外地看到了窗外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但在17年之后,随着上海楼市调控政策的一次次升级,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曾经感叹房价太贵(对一个刚刚踏出校园的普通人来说),也曾经因为朋友购买学区房而陷入深思。在上海这样一座城市,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好”呢? 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上海历史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上海租界史的专著,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格局和发展脉络,甚至其兴衰沉浮,对于房地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最近正在看一本叫《漫步历史街区》的书,作者是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副局长。这本书通过讲述上海各主要历史街区的历史,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叹于作者的细致入微——他居然可以根据一栋房屋的形状,来判断它建造的年代! 例如书中提到,南京东路原样保留的石库门建筑群落大多为清末所建,由于当时上海实行“筑路折冲”的政策,凡是影响通行的道路要拆掉重建,因此这些建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里弄住宅,而是“横街小巷”。又如本书中附带的资料图片,展示了位于铜仁路的“公兴坊”,原来这里是新式里弄住宅,现在变成了什么也没能保留下来。再如,为了建机场而拆除的静安寺。
上海这座城市,除了有“东方巴黎”“魔都”之称之外,还有一个别称叫做“海派”。这个“海派”的由来,和上海近代以来的租界史密切相关。早在晚清时期,列强就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此后,这一带成为了上海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英国领事馆 本书中指出,1943年英美在租界的北边划定了新界,以作为战时继续治理租界的领土依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海派”地区,然而不久之后再次陷入内战。就在此时,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上海战役”,解放了上海全境。 从1845年到1949年,近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最接近现代的百年,也是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百年。在这个世纪之中,上海经历了从外国殖民主义者的通商口岸到民国政府的行政中心、从旧中国最大都市到新中国第一强市的变化。
我们今天的上海,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当我们回顾这座城市的变迁史时,我们不能遗忘的是,这座城市曾是半殖民地,受过屈辱,也得到过恩赐。只有站在历史的维度看待房地产,我们才能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