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五行属什么?
“而”字,为汉字部首之一,即“乙部”,古代简称“乙”或“札”;《说文》称“二”;《康熙字典》则作“十”,其序云:“而字《集韵》《正韵》并尔切,音而。义同第二。按古人于第三之称而,于第二之称尔者,古今字也。而古作二,亦作乙;尔古时作二,亦作尔。故而今人编撰各书,遇而字必注尔切。又因古人重言以昭著所赋之音,故今人编辑字书,凡遇而字,不论其语之轻重,必注而切。其实而字仅承古音耳,并无他意。”据此,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里,“而”字是个零声母介音字,它的读音来源是第二字的读音;而在古代汉语里,它则是阳平字,读尔(二)声。 明白了“而”字的古今异读,再来看它的字形演变,就会一目了然了! “而”字古文字形多作“爾”、“洏”等,且皆见于金文,其中“爾”字金文象形如右图:
由上可见,“尔”(二)声,确实来源于“而”字第二的字形。那么,这个第二的字形,为何如此设计呢? 原来,上古汉语里,存在大量的复音形容词和复音名词,这些词的构成方式一般都是“语素+语素”的形式,并且,后面的语素往往带有表示语气的词尾-「者」、「所」,例如:高而「者」明[,巍峨bai],远而「所」见[遠ò��],大而「者」明[,宏壯beì]。这种形式,与现代汉语文法里的复音动词、复音形容词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而」字第二的字形,是为了书写这类复音名词而设计的,因为这样的名词,在句子中往往充当主语或者宾语。
那有人要问了,既然“而”字能表示多个含义,为什么还要造出个新字“而”呢?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里有许多通假字,而这些通假字所表达的意思都很相近,因此可以用一个字来替代另一个字,并且意思一样。但是,它们两个不能混用,一旦替换后,意思就变了。在这类现象里,“而”字所代替的字通常是“爾”“洏”等,被代替的字通常都带“二”或“尔”。从字形上看,“儿”旁的“而”字,显然是为通假“尔”字而设计的。“尔”“而”二字在古代都是表意字,“尔”字表示的是“第二”的意思,“而”字表示的就是“第二第而”的意思。所以,当“尔”字出现于句中充当主谓之间或者作为定语的时候,用“而”字来通假是完全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