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五行是什么?

蓝毓秀蓝毓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公历8月7—9日交节。“立”即开始的意思。从气象学家给出的定义来看,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等气候特征逐渐减弱消散,而干燥少雨的天气将渐渐出现并持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至而物方成,阳极而阴始至也。”“叶落知秋来,霜降晓寒意。”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然而,立秋以后,“伏天”未到终点,初秋酷暑仍然难免,所谓“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阳气未散,阴气未生,天气可能依然很热。所以,立秋并非意味酷热的天气就此结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由于受季节转换的影响,自然界及人体都会发生一系列对应的改变,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往复。他们根据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将一年四季分为五季,即在春季的基础上各加一个闰月,使得每季都为九个节气,每节气都有固定的开始和结束时令,形成了“立春、立夏、芒种、小暑、大暑、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立春”等二十四个时节。

其中,立秋时太阳位于黄经135°,是在农历七月份的一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气温由高热向高燥转变。随着冷空气团逐渐活跃且势力增强,高温炎热的状态逐渐缓和; 第二是雨水逐渐减少。此前一场场暴雨带来的潮湿闷热渐渐消失,天气转晴,空气变得干爽起来; 第三是白天时间变短夜间时间变长。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后面紧跟着的是处暑节气。“处暑”意为“出暑”,即盛夏离开之意,这一节气标志着炎热天气达到了顶点,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按照古代节气歌谣,“秋处露白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降。寒露霜降立冬雪,小雪大雪冬至寒。”也就是说在立秋之后有处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节气。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节气中哪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呢? 其实,“秋”字最早出现在汉代初年。据古籍《春秋》记载,立秋之日“天子始裘”——穿着用鹿皮制作的冕服(古时皇帝祭天时的衣帽)。

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白露秋分》中说:“八月白露节,土产柿、枣、粟、稻。”可见,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将白露作为仲秋的象征了。到了唐代,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祭拜月神,谓之“中秋节”或“日中秋”。

宋朝时,“中秋”一词正式成为节气之一。到明代,官方文献中出现了“立秋”与“处暑”之分,民间亦视处暑为秋季的开始。至此,立秋之“秋”才正式与农作物紧密联系,成为了农事活动的指标。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将立秋视为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呢?

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四时”被看作是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包含两个节气,共八个节气,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和“孟、仲、季”三候。而在二十四节气中,处于春季与夏季的分界点的节气有两个,分别是春分与夏至,这两个节气的到来代表着四季开始了新的轮回。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认为秋属金,金色白,所以用白色标识秋季的起点——立秋。 其实,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礼记·月令》上说:“孟秋之月,……天子始裘。”意思是说,每年立秋,帝王都穿上裘衣迎接金秋的到来。古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服饰礼仪制度,并用以表示人们对大自然变化的尊重。

淳于可文淳于可文优质答主

五行的分类,来源于河图洛书 八卦分阴阳,四象生八象,八象生十六象,十六象生三十二象 三十二象生六十四相 六十四象生三百八十四爻卦 周易中,有天地乾坤两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基本图形是周易的起源和依据。而它们的属性在河图的排列中也有体现。

所以五行也来自于河图的排序。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就是上北下南西东中的方位,每个方位配五行为一个单位值。(水为1,火为2) 而天干地支,也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排列组合也是由河图排列而来的。 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周易推演算法,有了六十甲子表,也有了现在的干支历法、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以及中医等很多学问。 金木水火土,就是来自《黄帝内经》开篇,“天在一岁之中,地有一年之分”,一年被分为十二月,一个月有三旬,一天被分为十二辰。 所以这种划分方式其实是在描述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