秅五行属什么?
秅,是一个生僻字,读作chá(ㄔㄚˊ) 。部首为黍,部外笔画数为6。总笔画数为14。 五笔86与98版编码均为DMTK。在古文字中,“黍”字下部是“氏”,上部是“止”(或表示“手”),“止”下加短横,相当于现在的“阝”。《说文》中有“秅,黍帚也。从氏,持也。”意思就是用来握持的黍稷扫把。这个字多用于名称,如“秅城”“秅谷”,等等。现在写作“插”或者“岔”。
“插”、“岔”都是形声字,都是“艹”(艸)字头下加“差”。“差”表示读音,也是字形结构中的声旁。那么,这个声旁“差”的古文字形又是什么?就是上面那个“屮”加上一个短横——这就是“杈”字的古文字形了。
再来说说这个“杈”字的意思。它本来指的是灌木的枝杈和杈子。后来引申指分开(chà),又用义项来称呼这种工具——一把能分开草的树枝的工具。于是,这个本指工具的字进一步虚化,变成动词:划分、分开。《庄子·天下》中有“分而不离”的说法,这“分”其实就代表了“杈”。
这个“杈”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手指头之间相互分开的部位——“手指节间可以活动而互相不能挤捏的部位称‘楂’;手指尖端膨大成圆顶状的部分叫‘槌’;两枚顶端相分的指甲叫‘锥’。这些词在古代都写作“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