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扶贫贷款不好收?
1、首先,我们明确一个观点,什么是好收?如果以盈利为唯一指标的话,那么当然是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收益最好;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呢?是不是损失最小的就是最好收的呢?恐怕不见得。社会效益有时候比经济效益更重要。 举个例子:有A、B两个项目,需要投入100元,预期收益200元。其中A项目可以使5个人脱贫,B项目可以使8个人脱贫。那么我们选择A还是B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扶助8个人的B项目反而更好收。虽然它可能比扶助5个人的A项目多付出50元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减少无数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犯罪啊,吸毒啊,家庭暴力等等。 所以,从上述例子来看,既然B项目不仅使更多人的脱贫而且付出的代价(100元)其实比A项目还要少(200-100=100元),为什么还说它是“不好收”的项目呢?
事实上,现在贫困地区的很多产业都是这种“不好收”但“不能不收”的项目。比如贵州的很多地区发展刺梨产业,使得很多贫困家庭脱了贫。但是刺梨种植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平均每公斤的产值非常低。如果要收回成本、获得收益的话,那需要很大的规模。但这个规模究竟有多大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甚至获利呢?很难说。因为市场容量就在这里,你多卖一吨就没有别人卖了,别人卖不出去就会找你麻烦……最后可能就要政府来帮你解决销售问题,如此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所以说这类项目看似收入低,但其实可能更需要政府花力气去督促和协助实施。
2、其次,从题主所说的金融扶贫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得贷款难。
一是信息不对称。金融部门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而贫困生往往自身就缺乏发展所必须的信息。因此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二是交易成本太高。金融部门为了了解借款人情况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而对于借款人来说,他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如果是小额贷款的话,可能还无所谓。但如果金额较大,就不太划算。毕竟他们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如何经营上而不是四处跑银行。
三是对金融政策不了解或理解有偏差。这涉及教育问题。有些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金融知识也较为陌生。对于贷款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更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