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别称是什么?
北京有好多别名,“中都”“京兆”“京师”“涿郡”等,但是最出名的还是“北平”和“燕京”。 “北平”这个名字很古,《尚书·武成》中有记载的“克殷即位,甲子昧爽,朝日于牧野”中的“平”是指“平定、平靖”之意;而“北”是指商纣最后的据点——孤竹国所在的北方。 两字合起来的的意思就是“平定北方”了,所以“北平”其实也就是“北方平定”之地。这个词在古代是作为地名使用的,周初的封邦建国中就有“北平”这一封地,秦灭燕后在此设郡,汉代沿用此名。
后来到了金代,在北京东郊发现了金国的皇陵,为了表示尊重就改称“北平府”。在元代,北京一直是中书省的治所,被称为“中都”或“京兆府”(当时陕西省省会为西安),直到明朝建立后才改名为“北平府”。
“燕京”也是北京的古称之一,这主要是源于金代的称呼。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首都迁到了燕京,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从此这里成了金国的政治中心。由于金灭辽之后将首都迁到了辽阳,因此北京地区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
随着金国的不断强大,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的向北京地区迁移,人口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北京地区粮价的上涨。于是金章宗决定将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的百姓内迁至燕京附近定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利用当地肥沃的土地,还可以利用首都周围的军事力量来保障移民的安全。
这些移民到达燕京后,逐渐与本地的原住民融合,使北京城的人口迅速增多,商业也变得更加繁荣起来,使得北京的称谓变成了“燕京”。虽然金亡后蒙古兵火烧了北京城,但是经过重建后的北京仍然保持着繁荣,因此到了元朝时期人们依然习惯的以“燕京”指代今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