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10是什么生肖?
“地支”就是“十二地支”的简称,子丑寅卯等,每个地支象征一种事物或者意象。 那为什么有“地支”呢? 原因嘛,也很简单——古人发现,一天中,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间是有变化的(比现在计算出的“日出时间”要更早一些),每天早50秒左右,一个月就晚一个小时,一年就晚两个多小时;并且,随着月份的增加,“日出时间”逐渐缩短。 这其实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的。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子时”不是固定的,它会慢慢变化。
那么,有没有一个表示“子时”的词儿呢? 有!那就是“昏时”。 “黄昏时”的“黄”字就有“日落、子时将至”的意思。比如《礼记·檀弓下》:“吾闻鬼神之名,见乎阴阳之动,昏时而哭。” 那“子时”和“午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从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卜筮篇》中可以看出答案: “午,吴也。午者,万物丰盛大昌,故谓午为吴。”“子者,思也,言思祸、思福,皆由心生。” 原来,“午时”就是“中午”的意思,而“子时”则是“正夜一刻”,也就是现在的23时至1点这段时间。
到了宋朝,朱熹把“二十四节气”写进了他的著作《朱子集》,其中对“冬至”的解释是这样写的: “十一月冬至,昏子初,旦午中。十二月立春,昼子正,暮午末。正月惊蛰,晨旦午前,昏子后。……四月立夏,晓梦未明,昏酉正。五月芒种,午未间,昏子申。六月小暑,昼长未夕,昏子初。七月立秋,昼午未,昏子申。八月白露,午夜戌,昏子亥。九月寒露,辰巳午未,昏子申。十月立冬,夜半子,昏子初。” 这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子时”这个概念也在改变,它先是从“夜半”到“正夜”,然后又从“正夜”回到“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