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谁家的?
这个事儿吧,怎么说呢…… 首先声明一点,北银是在98年之前才被称为“北京银行的”。 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这一点呢? 因为在98年之前的“北京银行”,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现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北京银行的前身——北京市商业银行(简称京商行或北京商行)。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中国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早在民国时期,中行的海外业务就由北京分行负责接待和联系,因此关系极为亲密。
1949年之后,新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外交机构,于是中国银行成为代表国家对外进行金融交往的机构。不过,在北京地区,原来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的营业网点依然保留并继续使用,国家外汇管理职能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于是乎,50年代至70年代中前期,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身份实际上还是国内银行,只是办理涉外业务的资格被取消罢了。 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形势出现好转,特别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日本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国之一。为了欢迎海外投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率先恢复出国开办分支机构。于是,中行先是一举抢在香港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东京、曼谷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虽然中行在海外不断扩展自己的版图,但是在国内却没有那么顺利。由于历史原因和中行一向以办理涉外业务著称,所以央行一开始并未批准其在国内设点,而是让其代理人民银行的业务[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 1979年,中央决定全面开放沿海城市,作为试点,国务院确定了30个对外开放城市和重点发展港口城市,其中就有上海和大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国际结算中心来适应外贸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新形势,而原来隶属于人民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和国际贸易部则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此时,作为最早一批成立的国有银行的中行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80年12月,央行批准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国际结算中心,此后又陆续成立天津、厦门、福州、沈阳、武汉、成都、西安和武汉八个支行,统称为“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中心” [2]。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所谓的“北京银行”就是指的这个“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中心”。之所以说它是个“中心”而不是银行,是因为它的业务性质更接近现代的国际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仅限于提供国际结算、信用证等金融服务,不能经营存款贷款等业务。
到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重要决策,提出扩大金融企业自主权,加强金融企业的改革与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中心于1992年底改制为“北京国际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金租”),业务范围和职能范围都有了新的拓展。同时,鉴于旧称容易让人误以为它是央行的下属机构,所以特地取了“北京”之名,以示区别于原来的“北京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