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如何支持企业发展?
首先,企业的发展和财政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不过既然你问了那就简单说说,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下参见国债、地方债等)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这个地区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当然还有少量的小额税收(印花税什么的)等等。这些税收都是企业交了然后国家拿了一部分做财政支出。 那么现在要支持企业的发展,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增加支出,另一种是减少收入。增加收入很难,毕竟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了并且受到严格的规定(比如税收法定主义)所以很难大幅度增加。那么就只能增加支出了——给企业的补贴和资金扶持。但是国家财政又不是企业法人,钱怎么给到企业手里呢?一般就是通过政府投资项目或者各类基金(比如创业投资、产业引导等)先放到市场上,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赢利之后政府再把钱收回来。但是这中间往往是有损失的,因为市场总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出现亏损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这种模式大规模实施,将会带来非常大的财政压力。
还有一种就是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这个相对容易操作一些,但是会带来另外几个问题,一是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税收是成本的一部分)二是其他纳税人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这家企业这么少缴税甚至还补那么多钱进来,三是会加大政府财务运作的风险,因为补贴是有可能成为永久性现金流的,而减税减的都是已经交过的税,不可能永久性减少。
总之来说我觉得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财政真的没什么钱了,一方面要应对公共支出(民生类支出大)另一方面要应对减税降费政策。能给的补助或者补贴都已经不多了。如果说真要有的话,可能只能从企业税负方面想想办法了…… 呃,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跑题了… 最后补充一句,如果是国企而且属于盈利性质的,而且又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而且有还贷压力(比如电厂),是可以申请贷款贴息的,也就是利息由国家财政买单,不过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财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重点逐步由直接支持个别企业向促进公平竞争的产业、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转变。
从财政政策上支持企业发展。一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我国政府进行产业管理与规制的基本手段,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以及部分地方财政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培育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小、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财政部门在安排政府性基本建设投资时,注意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和拉动作用,吸引企业增加投资。二是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上,政府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鼓励“绿色”采购。
从税收政策上支持企业发展。主要通过制定和调整税种、税率、加征或减免税收等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如在企业所得税上,对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和技术示范型企业,利用荒地、荒山、滩涂、盐碱地等特殊条件进行农业和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范围经营的企业,在国务院批准的边境经济开发区、国家批准的其他地区、国家确定的有关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内经营的企业,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其他企业,以及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照顾。
从财政投资上支持企业发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于企业性经营项目,原则上不安排财政性资金,确需支持的,也要逐步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方式运作。对于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需要政策性扶持的经营性公益事业等与企业相关的项目,按照政府公益性投资的有关政策规定,继续争取财政性资金或者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