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为什么克水?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界本原的一种猜想。这种猜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书中提到了“五脏”,并指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而五脏之中,惟有脾没有具体功能的描述,仅仅被带上了土的标记[1]。 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补充,在《难经·四十九难》中提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本源也。……故得五行之气,最富营养。”[2]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脏腑篇》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土者,万物之母。母旺则百脉荣,母衰则百脉虚。”同时,他还提出了“土爱阳明”的观点[3]。所谓“阳明”即指的是中医概念中的胃和大肠,属于六腑之一。明代另外一位大师李梴则在《医学入门》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说:“土气最厚,厚则能容物、载物。……若胃气壮盛,五脏受邪,则病轻可治;若胃气虚衰,五脏受邪,则病重难痊。”[4]
土在五行之中居中央,与其它四行相比,它是承载其它四行的中间力量。正如我们生活的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央一样,它承载了太阳系运转带来的所有能量和物质。因此可以说,土是中央王国,是生化之源。 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米饭就是古代哲思的延续。《礼记》中就有“饭黍稷以养脾”的说法,而唐代医家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多食五谷,生肠胃之气,充津液、填骨髓。”其实,多吃主食不仅仅因为粮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因为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土气。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维持人体的代谢功能,如果膳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机体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细胞的修复,甚至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所以,吃够碳水化合物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