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为什么克水?

谷保聪谷保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界本原的一种猜想。这种猜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书中提到了“五脏”,并指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而五脏之中,惟有脾没有具体功能的描述,仅仅被带上了土的标记[1]。 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补充,在《难经·四十九难》中提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本源也。……故得五行之气,最富营养。”[2]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脏腑篇》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土者,万物之母。母旺则百脉荣,母衰则百脉虚。”同时,他还提出了“土爱阳明”的观点[3]。所谓“阳明”即指的是中医概念中的胃和大肠,属于六腑之一。明代另外一位大师李梴则在《医学入门》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说:“土气最厚,厚则能容物、载物。……若胃气壮盛,五脏受邪,则病轻可治;若胃气虚衰,五脏受邪,则病重难痊。”[4]

土在五行之中居中央,与其它四行相比,它是承载其它四行的中间力量。正如我们生活的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央一样,它承载了太阳系运转带来的所有能量和物质。因此可以说,土是中央王国,是生化之源。 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米饭就是古代哲思的延续。《礼记》中就有“饭黍稷以养脾”的说法,而唐代医家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多食五谷,生肠胃之气,充津液、填骨髓。”其实,多吃主食不仅仅因为粮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因为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土气。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维持人体的代谢功能,如果膳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机体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细胞的修复,甚至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所以,吃够碳水化合物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印力涤印力涤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土克水代表了万物的成长需要土来吸干水份。

“阴阳五行”之说源于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古代科学萌芽。但“五行学说”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绝对化、神秘化了;宣扬“五行”支配万物兴衰、存灭,把“五行”说成是第一性的、决定的,人、社会都是次要的、被决定的。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退化形式。

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为:

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是资助、协同、推动,“相克”是制约、排斥、克服。一般地说,相生是正常的互补关系,相克是正常的对立面关系,“相生”和“相克”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两个侧面,无论相生和相克,都是“过度”了,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即出现过度相生或过度相克而导致的异常矛盾,即所谓“相害”。如“木”把“土”克绝了,那么“金”则无“土”生,就成了“缺金”,即所谓“木泄”。“木”有制不住“土”的“土旺”和“木”“土”双方均不能克制的“木虚”两种情况,这在中医学上分别叫“脾强肝弱”和“肝脾不调”。相生过度,“相害”则旺;相克过度,亦“相害”而致病。“害”字有灾殃、妨害、病害、阻碍、坏人、坏兽等义;有受、遭、被等义,中医学上的“百病皆由害气、邪气、浊气”所致,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就是遵循“五行学说”和“整体观”辨证施治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