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漏洞多?
漏洞是绝对的,没有所谓“恰到好处”的政策。 但需要明确的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一个合理的政策应当是把市场的不足体现得明明白白,而政府的职责在于把这部分补上——或者说,让政府做本该由市场做的事儿。 因此所谓的漏洞其实就是市场本来该做的事儿。只要明确了这一点,漏洞的问题就转化成了市场的缺陷是什么、如何补全市场缺陷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基于完善市场的目标来讨论具体的政策了。
拿税收和补贴的例子来说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现金补贴还是通过降低粮食税率的方式来补贴,本质上都是将本应交给政府的税款以另一种方式补偿给农户。但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税外补贴,后者是将原本应该交的税款以递减的方式部分或全部返还。两种形式都有其道理,也都存在其问题。
后一种方式的弊端是在操作过程中难以区分究竟是哪些人在哪些项目上得到了多少补助,因为中国的征税是以企业为单位的,而用于产业扶持的各类补贴往往是对企业的贷款贴息或者资本金注入而不是直接给钱。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到底是补在了市场之短还是补到了某类特权者身上就难以分清了。 而前一种方式则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后面这种方式才具有扭曲市场的作用。前面这种方式同样会使得获得补贴的农民减少种植其他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在无形中减少了对于市场的需求,当然也减少了从其他渠道可能得到的收入。不过这种减少需求的效应要比后一种方式更为间接。
再一种情况是当补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人们对于额外补偿的需求会逐渐下降。这时如果政府仍然继续加大补助的力度,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补贴的效果就会减弱甚至变成负值(即人们对于政府提供补贴的感激程度反而会因为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这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补贴都会产生扭曲作用。只不过不同的形式下,扭曲的方向以及大小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前提,那么所谓“怎么补全市场缺陷”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只要这个市场存在缺陷,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补全的过程就必然会导致扭曲现象的发生。关键就看哪一种扭曲有利于增进整体福利(这里假定市场效率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