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五行怎么是金?
“山”字,在汉字中,一般都有两种结构,一是单一结构的“山”,二是上下结构的“山”。 “山”的字形演变如下: 由上可见,小篆中的“山”,有单一结构和上下结构两种写法;而这两种写的“山”,在现在汉字中,都简化成了“山”或“氵”(水)。但秦代的隶书,以及汉代的楷书,对于“山”的笔画,还有不同写法——即“山”字的第三笔,有些是短竖,有些则是短横。
我手上有一本1985年版的上海文物商店编撰的《古文字構型學》,该书第370页,收录了42个带“山”的文字。其中,所有小篆文字里的“山”,一律都是短竖;而所有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里的“山”,则都是短横。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仔细对比了繁简字形,发现这些文字,在繁体字中都带有“山”字,而且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字。也就是说,在繁体字里,它们都符合“山”字的字形演变规律——“山”字的第一笔变为短竖,第二笔变为短横。
然而,在简体字中,它们却全都没有“山”字。这是因为,现代汉语拼音的规范里,要求只有一个“shān”,不能有两个“shan”,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拼音的需要,所有涉及“山”的字,一律都把“山”去掉,变成了无“山”之字,如“岩”变成“yan”,“岭”变成“ling”等等……
由此,我也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另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汉语里“山”字作音译用的时候,总是翻译成shān?为什么普通话里面,所有的“山”字音译用的词语,全部都是shan? 因为上古汉语里面,很多“山”字,原来写作“巖”“嶺”等,发音为shān,而普通话采用借字法时,凡是遇到“山”字,一律借用“巖”“嶺”等字,并且音译为shan。这样一来,古代汉语中“山”字作音译用时的语境,就被全部继承了下来,从而形成了今天语言使用的“山”——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