鍜的五行属什么?
“鍚”字,《说文》释为“以铁铸器也”。可见其本义指用锡熔化后加入金属材料中让制品更加坚固。因此部首应为“金”。 但在古时“鍚”与“砷”通假,而“砷”字的古文字形体很像把“鍚”字倒过来。现在的学者大多认为“鍚”在古代也指砷类矿物。如清人吴玉搢曰:“锡之类有砒、砷……并同音相借。”“砒”字今天指一种剧毒元素化合物。由此可知古人所谓“钖”实际就是现在所谓的“砒”或含砒的矿物。这种矿物在现代化学分析中显酸性。 既然“钖”在古代即含有砒成分,那么使用“钖”做原料制成的生活用品,自然带有腐蚀性了。所以《唐律疏议》规定:“染丝及缣缯者…·其绸縠织成者,皆以七色彩帛为之。”(注:唐代法律要求丝绸等纺织品不能用含砷颜料染色)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也说:“今之染色,古皆用红蓝花汁浸染,惟锡消色赤,久则变为绿色。”(注:此处所说的“锡消”也就是“錫箔”,因为过去常用它来漂洗脱色)
到了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用含砷物染料纺织已成了专业生产。如《明史·刑法志四》载:“凡奸徒结党,煽惑百姓,私置铁冶,熬结砒霜,制造冠带,印染颜色,偷做衣襟,隐刻铃记,窝卖私盐,煮炼黑铅,制造硝黄,及私造青钞、白钞等事,俱属官刑犯。”同时,从文献资料来看,至迟在明代已有以火煅烧氧化锡的方法制取碘和氯碱工业,而且是用作官方专卖的。顾炎武《日知录》云:“近日开矿之利,惟两淮有之.....用炉炭一五十斤,得银一两,烧结灰分,收存盐厂,以供煎盐之用。每石盐耗银六钱。又用生硫黄一斤,水煮成卤,入缸,加黄丹一两,水飞石膏二两,为料,泡浸食盐,封固,文武火煎,得净盐一斤,以硫磺、石灰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