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字代表五行?
“五音”与“五行”——兼论《尚书·舜典》“同音以律五声” 汉唐以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南吕)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此说源于《礼记·月令》“孟春祭具,季冬戏作”,注家孔颖达疏引唐玄宗时太常博士柳冲所说“五音之数,始于宫而终于商……其声阴阳变化,如日月运行,周而复始。四时之气,各主其一……”宋代的郭璞也说“五音生五色,日月经天时,凡十二次。……其散声在四隅者,黄钟、太蔟、姑洗、南吕也;其合声在中央者,蕤宾、夷则、无射、应钟也。自黄钟至应钟,皆两遍为一周,故有十律之名,其羽音之极于仲秋,宫音之渐于孟春者也。”“五音之序,犹五行相生,唯少角音。”(《尔雅·释乐》郭璞注) 但是,如果详细分析儒家经典《尚书》中有关音乐制度的记载,情况要复杂一些。
首先看《尚书·舜典》: “舜曰:‘禹!惟予一德,三日不违,允蹈乎中,秉心塞渊,云何?’” “帝曰:‘汝度五辰,极星见矣。’禹曰:‘辰象既布,历不用行。’‘吾方膺帝命,初庶鸟攸集,鸟师河梁。’禹曰:‘疏川导滞,诸流浸灌,形地气然。’
第二看《尚书·大禹谟》: 大禹曰:“‘苟非其人,真不可施。’乃光奏舜,请流四凶族,迁有其德。” 舜曰:“咎繇!惟汝善刑,暂可小试。” 对答如上。
第三看《尚书·皋陶谟》: 皋陶曰:“纳言,德之为行;文明,德之为兴。” 皋陶曰:“於!慎封,锡尔玄圭。告厥成功。” 对答如上。 这几段文字的大意是说,舜帝让禹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安排五位大臣的工作?(“畴若广,思皇作极。”“如何?”“宫室卑庳,我弗优游。”“如何?”“山陵趋走,我亦不舒。”“如何?”“土地不宽,实居其中。”“如何?”“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随后舜帝自己给出了答案——“宅兹中国,以统天下,敬授人时。”(《舜典》)“宅是镐京,以成二伯。”(《召诰》)“居洛邑,作《周官》。”(《洛诰》) 这些记载说明两点:一是“五音”并不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二是“五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那么,“五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组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 “宫,谓板屋。”“商,谓甲第。”“角,谓门堂。”“徵,谓宫室。”“羽,谓房舍。”(《尚书·尧典》注) 郑玄也是沿袭前人的说法。那么,前人又是怎么解释这组字的呢?我们先看汉代其他的古籍: 班固《白虎通·德论》:“宫谓之君室,尊而不闻其声。商谓之臣甲,状似人之有行。角谓之州府,物聚之所出也。徵谓之庙室,宗祀之所居也。羽谓之社稷,四方之志也。” 王充《论衡·物类》:“夫宫,高且穷,若屋;商,次之高且众;角,次之卑且寡。……徽,犹美也。美者,善也;善者,利也。利者,义和之所生;义和者,天下所安乐。” 班固《艺文类聚》卷十三引王褒《琴颂》:“昔者圣贤,继天立极,昭明四时,承顺天地,总纲纪而系日月,德教流而万物育,故立‘六律’以为本,以定‘五声’之音。”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六律”中的“黄钟”、“大蔟”等,其实也指五声。明代的杨慎在《太古遗音》中称“五声,盖宫、商、角、征、羽之分殊,亦阴阳刚柔之有别,如天之气象,地之物质,物之形性,人之性情,莫不各有分寸,莫不各有定位。”
我们再来看看汉代的官方音乐著作——《礼记·月令》:“孟春,天子乃以元日朝诸侯,岁功毕,诸侯各以其国贡权舆。”注家孔颖达解释说:“元日者,正月一日也。岁功者,一年之功尽于此矣。权舆者,始也。言冬至后三百六十日,至此正月一日,而一国之事,始能贡献,所以谓之元日。其日立春,立春者,岁首立春之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正月十五以前,邦国之间不能往来,正月一日,各国开始向王朝进奉礼物。那么正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呢?正是春节。因此我们可以把上引典籍中的“五音”、“六律”理解为——
1.正月一日,万象更新。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或“正旦”。这一天“宫”部发声(演奏、歌唱)。
2.从初一至十五,每日更换一部声音。初一向“宫”部发声,初二向“商”部转化,初三向“角”部转化等等。正月二十日,所有声音都转到“宫”部。
3.正月二十日后,一切照旧。声音每天循环一遍。每月按朔望弦晦周期依次变换。每年冬至后三百六十日,所有声音全部回到“宫”部。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种按周期变换音调的方式,正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