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语文课吗?
上了那么多年的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学科,每一阶段也有每一阶段的特色。那么,大学有什么课呢?据我了解,大多数学校的公共课有高数,英语,计算机等等,至于我们南京晓庄学院,有语文课!这个简直就是震惊!大学居然还要上语文,想想真的是有些小激动呢!那么,大学语文到底是上些什么内容的呢,跟中学的语文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些大学没有语文课,而我们却有了呢?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会写论文?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功底都不过关?关于这些,我想我们还是从头开始说起吧。
据我观察,大多数大学生的通病就在于:言而无文,文而不实。他们写的论文,或文笔生涩,或辞不达意,或言不尽意。他们在发言或者交际的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说话的语气,表达的语意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他们的措辞使用让人莫名其妙,有时候,他们表达的意图让人云里雾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未来的成年人,拥有着成年人该有的思维,却体现不出令人满意的成年人该有的文笔和语言组织能力呢?
答案就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这一句话里面,大学生需要综合素质教育,语文,算其中的一项。事实上,中学生和大学生都需要人文教育,只不过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中学生侧重于修身,学会做人和基本的文学素养,而大学生,注重的是理解,是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叫做“儒学”。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呢?简单地说,就是用你自己的话,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解释明白了。这件事情,别人已经知道了,并且也说明白,但是你还要再用你自己的话,再把这件事情说一遍,并且要表达得比别人都好,都有道理,都有价值。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但事实上,这是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才是中文,这才是语文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那么,语文到底教些什么呢?
第一,培养审美观和想象力。
一个没有审美观的人,是缺乏想象力的。审美观从日常的美学作品欣赏开始。图片,音乐,诗歌,散文,小说,都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和感知力。想象力从日常的生活起始,到丰富广泛的文学鉴赏结束。在日常的生活里面,激发我们对细微事物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在丰富的文学鉴赏里面,培养我们的联想能力和造境的能力。
第二,培养人文意识。人文意识,是有关“人”的问题的意识。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都需要语文来为我们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做一个真正有修养,有品位,有情趣,懂生活的人,是语文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人为什么要读书呢,除了功利性的社会目的之外,我们还应该保持一种纯粹的文化趣味,那就是:为了弄清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
第三,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们练习使用语言,锻炼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我们思考的内容。思维的规律可以指引我们更好的思考和表达,我们可以逐步培养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最简单的事实切入,从小形成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抽象认知,直到形成理性的体系。
第四,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表达能力。
反思就是思考,就是洞察。人,最难的是认清自己。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文字的练习,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清自己。自我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反复的练习。对自我表达的尊重,是对自我的重视,是对自己说话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尊重自己的表达,也就是尊重自己,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
第五,培养沟通的有效性。
语言的作用,是表达我们的意思。所以,会说话的人,就是会做事的人。沟通的目的,在于达成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正确的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沟通,还需要适当的解释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