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都住哪?
说到“四合院”,老北京人都不陌生。但要说清楚它到底位于北京城的哪个方位、具体有多少院落,恐怕知之者寥寥。 旧京的行政区划和今天的大不一样。明朝时,北京城被划分成27座坊(相当于今天的街道),每坊再分成13排(街);清朝,北京城又增加了702个旗,分别隶属于8个旗政府管辖。这些旗或坊都划分成了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有固定的居住范围。
一般来说,普通官宦人家的四合院多集中在朝阳门、东便门和东直门内附近以及西四牌楼一带。这里临近皇宫和安全机构所在地,又是传统的商业区,因此地理位置很重要。 四合院的建筑规模也有严格的规定:大官府第要建5进房屋,老百姓的一般住宅只能建3进,而最低的民宅,则只许2进。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就是要加强京城的建设,扩大城墙的周长和高度。到明代中叶,北京的外城已经建成。外城的建成,使得北京的普通居民能够离宫近便地获得土地资源,从而刺激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于是,在明朝中后期,北京城内出现了大量的高层民居。这些高层民居大多是民户自建的,也有一些是由富商所建造的。他们借用皇权的力量,为自己营造规模相当大的豪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明朝末期张作霖所著《燕京景物纪》中,就记载了这样的民宅: “入燕城,见其东西两城,高下悬殊,殿宇巍峨,即帝王之都也……唯中轴线上,自前门至永定门外,栉比鳞次,尽是屋宇,即百姓之所居亦甚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