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病五行属什么?

郗璇曼郗璇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八穴”,并具体阐述了三焦、胆、胃等腑的原穴。其中关于三焦的原穴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经过阳脉而复阴络,故八会皆同身之腧。” 《难经•六十六难》说得更详细: “三焦者,……其原气之所由生也。…·足少阳之所过,手厥阴之所别者。” 又据《难经集注》载,三焦的输穴是“委阳”“合穴是阳明厉兑”。可见古代文献对三焦这一经脉以及其原穴和输穴的位置记载是相当详细的。

而《黄帝内经》对心包经的论述相对简单。如在《灵枢·经脉》中仅指出:“心包主脉所生病者。”在《灵枢·本神》中说:“凡此十四神,皆有阴阳。”并在《黄帝内经》其他篇章中提到了阳维、阴维,在《伤寒论》中出现了阳中气、阴中气。但并未具体谈到心包经的问题。

直到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时,才首次提到了三焦,并将三焦定义为外邪传变的途径之一,即“伤风、中风,头痛身热,烦渴恶寒,汗出,小便不利。脉浮滑数。”而到了明代,张景岳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三焦不治,满盘皆输”,并将前人多认为属肝的遗尿症归于三焦,认为此病是由于“下焦命门之火不足,不能上温膀胱,以致水气泛溢”所致。

清代高士宗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在《灵枢·卫气篇》“阳气起于足拇指之端……”之后,加一句“阴气起于足底白肉际之处……”并在《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藏之大源也。”后,作注云: “阳明者,胃腑也,是为土经。”从而将《内经》中虽未提到却暗含着的五行配伍关系予以明确表述。

由此看来,古人虽然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某些疾病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性的水肿、淋症、黄疸、腹泻以及发热、咳喘等症状,但受理论思维的局限,在古代是难以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原因的,故而只能归结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气恼悲伤)、饮食劳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利,水液凝聚而成痰饮,积滞而生湿邪,郁而从热化火,进而形成肿疡。

毕鉴黎毕鉴黎优质答主

翳病五行归属没有定论。有医家认为,翳的本义指目病生障,内障有青盲、绿风内障等,外障有眼痈、眼漏及云雾移睛等,病位在上,故从火引申而来;

亦有医家认为,翳既是目病生障,而湿土主胀闭,翳乃膜胀之状,故认为翳应从脾主。

历代医家对眼病的命名各有所见,虽名称不同,但所论之病症基本相同,临证中证候亦可互相转化,治疗上也互相兼顾。例如绿风内障与青盲,二者都与“肝经热极”有关,治亦多用龙胆泻肝汤等;又如瞳神紧小与绿风内障,虽所候脏腑有别,但“水病及木”、“木病及水”,常相互影响,治疗时亦常兼施。

眼科疾病病证名目繁多,内容复杂,且一病往往兼见两证、三证者并非少见。临症时首先要辨清病变所属的脏腑,分清虚实,辨析寒热,才好用方用药,切忌妄投蛮补,胡乱施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