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五行到底属什么?
卞璐最佳答案
“五行的‘行’,是指流动,即能量或者物质的运行轨迹所表现的方式是流动的、向前的。” 那么笑也是由心而发的吗? 如果是,则五行学说中,笑应属火。因为“火者炎上也”,心脏主血脉而行周布全身,如火的燃烧与照耀。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
古人认为,智者、贤者在顺应天时四时、劳逸适度的前提下,还能做到“和喜怒”,即情绪调节得当,使精神世界保持“通明”“清静”(《素问·疏五过论》)。这样,身心内外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生命就能延续得长久,个体才算是真正活到了自然寿命的终点——百岁以上。 如果说,顺应时序的调养,劳逸适度的原则,相对容易做到的话,那么“和喜怒”就具有很高的现实性了。 《黄帝内经》在谈及“怒”对机体的影响时指出:“人愤怒而不消,则伤气,气伤血,血伤气里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里热”,即内部发热之意。如果怒气不能及时消散,就会伤气、伤血,进而化热,导致体内发热,这是伤害身体的明显信号。
该书还指出:“忧伤脾……惊恐伤肾……”(《素问·阴阳离合论》)不良情绪不仅会伤害情志器官,而且会伤及机体的其他组成部分。所以,中医历代经典著作都非常重视情志调控,强调“制喜勿极”(《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先淡后浓,先稀后稠,量腹饮酒,从不醉误事”(《千金翼方·叙》)。 在中医看来,笑是一种良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但是,倘若乐极生悲,不是好事临头,而是祸从天降,此时若情绪控制不当,大恸惨哭,非常伤身。笑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五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阴阳变化的五种形式。它把天象与地面的五方、五色、五味、五脏等对应起来,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占卜、星相等人文学科。
金、木、水、火、土之名,本是古代中国对五种物质的称呼,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看成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其基本思想是,“万物”由“五行”按照相生相克的规律而构成、变化。“生”就是推原、化生,“克”就是制约、胜过,生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恒动。五行学说中,从生克制化的次序中,有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五者相生相克的次序,其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二是五者之间两种关系的转化。转化次序为:太过或不足则互克,克中还有生,生中还有克,所以五行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互相制约的永恒运动过程。
五行与笑
古人称笑为“五内皆喜”,中医认为,过度大笑会伤气、耗气。中医理论将人的身体分为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称为五行,这个身体组织模型与中国武术、针灸术、中医理论、哲学、占星术和五行说相联系。笑,与人的性格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方式的笑,象征着不同的性格,也体现着不同的健康状况。
“五行”(肝、心、脾、肺、肾)与人体“五内”(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对应相联,是笑的内环境支持系统,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不同方式的笑,可以判断人体“五内”以及“五行”的健康状况。
大笑肝好,笑不露齿肝弱
大笑能调动人体200块以上肌肉,畅通血液循环,改善体质,缓解压力。不过,大笑对人的免疫力是个挑战,咳嗽、伤气都是在健康状况良好或过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笑时不能自控,笑到岔气,或者笑到流泪,说明你肝脏的气血十分旺盛,同时,也透漏着你肝脏的健康状况非常好。“无痰不咳嗽”,如果你总是无缘无故咳嗽,说明你不仅肝脏健康,同时五内之胆也很好,但要注意适度调节。
中医认为,肝对应五行是“木”,大笑可促进阳气的上升。肝脏在夜晚11点到凌晨3点钟是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你做不到“12点入睡”,就要适当减少大笑,同时,减少说话、做事,特别要避免精神紧张,以免过度耗气。
笑不露齿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和蔼,但体内肝火通常很旺盛,这多是肝经过度紧张所致,需要放松,并多做一些让肝火发散的事情平衡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