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什么生肖?
首先排除蛇,因“月”字表示月亮,而古代把月亮里阴晴圆缺各个阶段分为“朔”、“望”、“弦”和“晦”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着每月的初一、初七、十五和中旬、二十五日。每过十五天为一“候”,因此每一个月都有四候,每一候都是阴阳消长循环交替之时,也是旧月终结和新月起始的时候。古人将每月的第一辰定为“朔”,即现在的初一;将每月的十五和十六两天定为“望”;将每月的二十日至月底三天定为“弦”;将月初至初九这九天定为“晦”。以“晦”为末日的这个月,在下个月的第一天就以“望”为起点开始了新的轮回。如此,每个月都含有“朔”、“望”、“晦”三个节气,只有正月和二月有两个“望”,其他月份都只有一个“望”。从“朔”到“望”,月亮在天上走了半个圆;从“晦”到“朔”,月亮又回到原点,开始新一个月的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需要月相变化一周(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所以“朔”“望”“弦”“晦”这四个概念是相对的,在每个农历月份中,它们所反映的天象其实是一样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朔”、“望”、“弓”、“晦”反映了月球轨道的“近地点”运动。
因为月相的变化有规律且较为复杂,古人在长期观察和记录月相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简单的方法以便于记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朔望弦晦”说。这套说法把每个农历月份的日期分作上、中、下三部分,把每月第一天称为“朔”,每月十五叫“望”,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弦”或“晦”。这样划分日期的好处在于利用了每天日出时间基本不变的特性,便于人们根据日出时间判断哪个日子是“朔”哪个日子是“望”。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算得十分准确,它只是提供了判断月相变化的参考依据。
那么,按照这种计算方法,“望”应该出现在每天的午间和傍晚,可实际并非如此,有时甚至一天之内会出现两个“望”(上下弦月)或者没有“望”(满月)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轨迹差导致的,可以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加以解释。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朔”到“望”,再从“望”到“朔”,这个过程并非像“走马灯”一样循环往复,而是太阳和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着改变。当太阳位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时,地球处于阴面,被阳光照亮的一面无法反射太阳光,这时就是“晦”;当太阳移到左侧时,地球进入阳面,此时正是“朔”;再往后,太阳逐渐移到右侧,地球的阴影逐渐扩大直到完全遮住了太阳,这是“朔”,但此时的月亮并不明亮,只有斜射的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形成了著名的“月球侧影”,这个“朔”被称为“暗朔”;随后,随着太阳的不断移动,月亮逐渐由“暗朔”变成“明朔”,最后达到满月;而满月过后,月球逐渐变亏,又回到了“晦”。
通过计算得出的“农历”是相对准确的,而通过观测得到的“公历”则存在一定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