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属于五行什么?
1、古代汉族人民将太阳运转一周称为“甲子”,其中每一个“甲子”又由六个部分构成——子午流注。从子时开始,每个时辰六十个分钟,共计3600秒(一个“甲子”)。
2、在子午流注中,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天干”和“地支”。如“丙寅”就是指“丙火”“寅木”,而“丁卯”就是“丁火”“卯木” ……这样,干支就完全确定下来了!
3、但是,只有到了第三个“甲子”——也就是3600秒以后,时间才能精确到“一刻”(现在的一分钟=古代的六十秒)。我们才说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一个小时。而每一时刻的天干地支,都是前两个甲子的延续。
4、古人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计时系统后,发现每天的时间并非完美地划分成12个大小相等的部分,而是存在误差,每隔三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用来修补这个误差。然而到了后世,这种设置被大量简化了。
5、汉代以前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冬至”,其方法是:在冬至这一天,中午12点整,把一根竖立着的标竿影子投射到地面上的一个物体上,然后丈量投下来的影子长度,就可以计算出“时间”。这个过程被称为“影景”。
6、宋代以后改用“漏刻”来计时。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圆形盘子上雕刻一道道横线,每个朝代的刻度是不一样的;当水流经盘子中央时,就会经过一个个小洞流入下面蓄水的容器里,从而产生“滴水”的声音,根据声音估算时间。
7、现在的钟鼓楼就是建立在“鼓”的基础之上,上面有大鼓和小鼓,下面有漏缸和蓄水盆。当大鼓中的水快没了,小鼓的水满了,就表示应该“击鼓”提醒人们及时赶着去完成某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