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五行属什么?
“邬”属于会意字,甲骨文中的“邬”像人居住之屋宇(如图),本义是聚族而居的村落 。西周金文作“ ”形,上为屋顶,下为两墙之间。《说文》:“邬,邑也。从邑,乌声。按:此字当从邑于聲。今字作坞,俗作隖,非。” 西周中晚期,周王畿和诸侯国中出现了不少以“邬”命名的小城邑,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晋献公派大臣士蒍去郑国筑城的事情,士蒍筑完城后对公子重耳说:“邬、阏氏,皆君之嗣也……不如私与之。”这里的“邬”“阏氏”就是两个小邑的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发生变化,许多地名被改动了,“邬”作为地名消失了一段时间;但至西汉时又出现了新的地名——“邬县”,在今山西祁县一带。由于“邬”已不常用作单字地名,所以汉唐时期的史书常写作“蔚县”,直至明清才统一写作“邬县”。
1954年因方言关系,将山西省祁县的“邬县”改为“祁县”。 “邬”作为姓时读wū。据清代学者张澍所著《姓氏寻源》考证:“邬与乌同音,故或以为乌氏之胄,盖因其祖所自出之国而命姓焉。然则今日之‘邬’即古之‘乌’矣。” 关于这个说法,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来佐证,那就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用原名“汝川”,他自言道:“吾先世居临川湖西之南乡,其地名乌溪,显祖即以为名。既举于乡,又以字显志。” 古代“邬”与“乌”是两个读音相同、意义相同的复音字。到了现代汉语里这两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邬”只读wū,不再能表“乌”的意思;但是,在古代诗词歌赋及一些典籍资料中,还常常会出现“邬”通假“乌”的文字现象。这种现象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比如李白的诗作《别中都明府兄》中有这样两句:“东登淮渚望,北坐楚邬吟。”其中的“楚邬”即是“楚国邬城”之意。再如韦应物的诗作《送杨氏女》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儿女]双啼访我时,别情不觉泪沾衣……”其中“别情不觉泪沾衣”一句里的“别情”便是“离别之情”之意,这里的“别情”二字通“悲伤之情”,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避语。古人喜欢借用谐音来表达隐晦的情感,这也是一种文学技巧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