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在哪儿?
磁器口镇,古名“白土场”,有着近1300年的历史,曾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闻名遐迩的“十里 merchants埠”。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在这里设置了平涪监官(铸铁钱的中央直属机关),在龙隐山麓烧制铁锅,用的原料就是白岩的红泥土,“白土场”由此得名。
在宋、元、明、清期间,重庆地区屡有兵燹、水患浩劫,许多市区、镇、场、村社毁了重建,重建了又毁,而磁器口却一直以商业中心的固定形式,在嘉陵江边的小小台地上存在着。它没有被淹过,也没有被战争严重破坏过,历史就这样在这里延续。古镇民居沿嘉陵江岸由低向高,层层错落而建,是重庆老建筑的典范,具有十分浓郁的巴渝建筑风格。漫步小街小巷,石板道、木板房、吊脚楼、古戏台、转角楼,以及历经沧桑的老茶馆、老酒馆、老茶店、老客栈,处处给人以沉静而雅致的怀旧感觉。
磁器口历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有闻名遐迩的陈麻花、化谢糖和技艺娴熟的刘氏豆花、尹氏姜汁、肖氏凉糕等。此外,还有说书场、灯影班、扬琴茶馆、川戏台,以及著名的“沙磁文化”和众多的名流大家。
古镇老街
据记载,该镇建于宋代,原名龙隐镇,因龙隐寺而得名。明清时期因水陆交通发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为嘉陵江边重要物资集散地,遂衍变为场镇,又改名白铁场,以场镇附近一长13华里、宽6丈的白岩为名。后来,本地出了一位官居正一品的工部尚书,他为家乡烧制了一批瓷器,在码头上装船时打坏了不少,人们便用“打碎磁器活路多”这一俗话来形容本地的生意兴隆,该镇亦因此得名为“磁器口”,一直沿用至今,素有“小重庆”之称。
镇内老街贯穿其中,由南而北,全部由条石铺设而成,蜿蜒曲折,高低起落,串连起镇内的房舍民居,形成一幅活生生的巴渝文化博物馆。镇内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全部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吊脚楼建筑风格为特点,青砖黑瓦,飞檐翘角,木墙隔扇,门窄坎高,在古镇内随势而建,比肩接踵,极具古朴典雅之风韵。
重庆好吃处
磁器口作为明清以来嘉陵江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水陆码头,历来商贾云集,人才荟萃,不但孕育了诸如晏阳初、郭沫若、吴冠中、吴宓、丰子恺、秦怡等文化名人,还形成了“沙磁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这里还流传着以陈麻花、毛血旺、化谢糖、辣子鸡、邱豆腐、蒜茸白肉、肖片皮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味小吃和特色菜肴。磁器口的美食多从清朝沿传至今,味道浓郁,并在老重庆口味的基础上又经过了厨师的创新改良。
陈氏麻花
陈氏麻花创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人陈锦章从12岁跟着师傅学手艺,当其继承师傅衣钵自立门户时已48岁了。所做麻花以选料、做工讲究,麻辣味厚而闻名于世。其独到之处在于:制作时选上好精面粉为皮,用芝麻盐、红糖、川剧白糖等配料为馅,再佐以特制的调料。做好的麻花,外皮刷上熟清油。制好的陈氏麻花,外观呈条状,花纹纤细明晰,内体酥脆,麻味浓郁,吃起来香酥爽口。
刘氏豆花
磁器口豆花饭馆很多,以文殊院旁的刘家豆花店最出名。店主刘德荣老人是磁器口豆花的元老,他40余年如一日,经营豆花饭。豆花饭的制作很有讲究:首先,对原料的挑选非常严格,必须是上等黄豆,用水浸泡12小时后用石磨现场进行研磨,细过滤出豆浆;滤出的豆浆放入鼎锅中煮沸后,加入用老浆水吊出的新浆水,再舀入特制的簸箕里点制豆腐花;接着,把点好刚出缸的豆花舀到锅内,用卤水汤煮沸;煮沸后的豆花舀到蒸气饭锅上“烫”熟即可食用。刘氏豆花其味鲜香可口,豆香味甚浓,并且非常酥化,食后无不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