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超发货币?
“超发货币”这个词不太准确,应该是“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准”。 我们的银行体系以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赚取利息差;同时承担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管理(通过回购业务等),维护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
央行负责制定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SLF利率等)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同时通过再贴现率直接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 最后由央妈、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共同确定贷款规模——也就是银行贷款总量。 理论上,社会总财富为银行存款+流通中的纸币(M0)。只要保持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即银行存款/GDP的比率),就可以保证纸币的发行量(M0)与GDP的比例不变。 当GDP增长10%时,如果银行存款增长了5%,那么就必须发行多2.5%的纸币来维持这个比例。而如果GDP增长20%,而银行存款只增长了10%,则需要发行多10%的纸币。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 首先GDP的计算涉及很多环节,有生产、交易、流转等环节,每个环节计算一次GDP,最后加总形成GDP总额,所以并非所有GDP的计算都是即时进行的(尤其是国际贸易的统计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使得广义货币(M2)的扩张在时间上会晚于GDP的增长。其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只有新增的财富创造,还有资产价格变动对财富的重新分配。这种因资产价格变动导致的财富重新分配并不反映在经济增长率上,但却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化并进而引起货币政策反应。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象是银行体系,通过调整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来影响信贷配给,最终达到调节GDP的目的。 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单纯的从GDP增长的层面讲,最优的货币供给增长路径应该是一条垂直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会发生变化,最优化的路径也会随之改变。 在经济下行期,为了刺激GDP增长,一般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但如果经济下行是因为通缩造成的,则应当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但无论怎样,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总是有成本的,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总是要付出代价。所以各国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