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张的五行是什么?
姓张,属火行。 因为中国姓氏最早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至祖先的图腾崇拜或宗庙神主上。 姓的作用是表明家族血统的延续关系,即所谓“姓者,标示族类,所从生分也”;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是由于宗族的增加而出现的同姓中不同家族的称呼。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姓,标识家门所自出者也。”“氏,标示姓之所出也。”可见姓与氏的区别在于其在血缘上的含义和区别,这种血缘上的区别在古代主要表现在是否同姓同宗。 如果两个男子同一姓名,那么他们必然是一同来自一个祖先,因此他们的姓必然是同一个姓,这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人说“为姓必同宗”、“若异姓为婚,谓之妖孽”(清·徐乾学等《读礼通考》)。正因为如此,古人在命名时很重视姓的使用,在作传记时也首先写姓。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姓氏的概念开始混淆了,出现了贵姓之称。战国策·赵策四》记载了一个故事:秦昭王与楚怀王会盟未成,昭王怒曰:“我令若(指怀王)九鼎而归!”对曰:“大君尽有之矣。臣闻之,贾人(商人)周行(四处奔走)天下,以货财(钱财)为贽(见面礼),愿(请求)交手足而观。其货足(能满足)则献(进献给君王)之以宝器(精美的器具),其不足则复(回到原处)之以少食。今诸侯以秦恶(嫌弃)而不与(给),故相率(都)以币轻(价值低)来事(侍奉)大王。是以秦益贱(价格低)。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秦国因为嫌弃楚国而在会盟时不把楚王当作贵宾,楚王生气地说要让九鼎归楚,秦王听了才连忙认错。原来在战国时秦国的确以夷狄待之,把楚王看作是南方蛮夷部的首领。这种称呼的变更反映了中原王朝文明程度对华夏诸夏以外的部落的征服和同化。
秦汉之后,姓氏概念彻底混同了,这就是现在的名字。因此有人说汉人起名字很随意,有时连姓都不要了。这当然是个误解。汉朝人的名字虽然不像商周时那样复杂,但在起名上也还是有讲究的。东汉人应劭著《风俗通义》一书其中谈到汉人的姓时这样说:“姓,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说无论姓什么,只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个地方迁移来的就足够了。于是姓便成了地方的代称。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诸葛诞,字公休,亮之族弟也。”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有“我家陇西远,问使君知否?”李白还有《襄阳曲》其一写道:“襄阳小儿齐拍手。”这个“齐拍手”显然就是形容像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那样姓“山”的地方人多,到处都是手拍脚跳的人。至于那些没有姓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的人自然不会被收录在史书之中,就像那些没落的小国无足轻重一样。
张在复姓之中,占多数,因此我们这里对“张”字的讲解,会详细一些。“张弓要张满,说话要讲完”,其实不仅是字谜,也可以作为我们对“张”字的认识论。
“张”字从弓长(张)(甲骨文写作、),所以这个姓氏之源,就是掌握弓术的部族。张的本义就是拉满弓箭,因此引申出紧张和扩张的意思;与这个意义相关,张开眼睛自然是什么都看得见,因此又转而引申出看见和知晓的意思,比如张目了然、远见卓识(与智和金)。
张是大姓,得姓始祖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版本。一般说法是,张姓是黄帝的后裔,张姓的祖先就是伯益,上文在“嬴”字中已经说过他的故事,他善于养殖、驯兽,帝舜赐予他赢姓。嬴姓分支之中有一支叫“扈”,晋国灭了北狄的赤狄国,将赤狄的徒众分给各个贵族(上文在“段”字中曾经说过),其中有一支扈氏徒众分给了晋国大夫解张。
解张的子孙便以张为氏,是为张姓始祖。另外的说法认为张姓始祖是师旷,也是晋国大夫,同样也是盲人乐师,只是比师铎时间要晚100多年。《张氏世谱》认为张姓得姓始祖另有其人,是西周时期的张仪和张仲。
东汉末年的张鲁在巴蜀一带建立了一方势力,被刘备吞并之后,便率领家族10万多人投奔了曹操。他的儿子张飞(上文在“飞”字中已经说过)和张松在益州,为刘备攻取蜀地立下了大功。张鲁的孙子张翼和张嶷都曾为蜀汉效力。
张姓名人,数不胜数。西汉时期的张良(上文在“良”字中已经说过)是韩国遗民,辅助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世称张子房。西汉时期还有两位大将,一是征伐匈奴的飞将军李广部下张释之,也是一位著名的法家法官;二是大将军卫青的甥子霍去病部下张骞,出使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辉煌。
张骞的孙子中有一位叫张安世的,是西汉后期的著名丞相。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后赵皇帝张重华。西晋时期的张载,唐代诗人张若虚、张九龄、张籍、张祜、张敬忠、张志和、张说(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嶷的儿子),宋代诗人张先(子野、张子仪、张俞,宋代词人张炎,元代文学家张可久,西汉时期的张汤、张安世,东汉的张奂、张肃,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张辽、张郃、张虎,蜀汉大将张任,吴国大将张昭、张悌、张温、“江东八俊”张磐,等等张姓名人都是木命,也就是说,他们张、姓主字“张”属于木。
“张”字属于金的名人有:唐代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诗人张谓,宋代思想家张载(子厚),张子韶,南宋词人张元干、张孝祥,张叔夜,元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以及东汉的张让,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张审、张郃的弟弟张特,张猛、张礼,蜀汉大臣张裔,吴国大臣张裔,张范,张闿,“江东八俊”张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