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不什么之什么?
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bēi bù kàng,意思是既不表现出卑下的态度,也不表现出高贵的姿态(亢:高)。形容人有自尊心,有原则,说话、待人有分寸,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气逼人。出自《周易·泰》。该成语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用来指人的态度或处事原则,现多指对人态度不软也不硬。
出自春秋末期《周易·泰》:“君子正其位而不官(言不卑不亢也,则足以黜陟上下)。”
春秋末期,晋国有个农夫叫赵盾,他为人正直,年轻时就帮助晋国的司马制定法律,深得百姓爱戴。有一次晋灵公大肆搜刮钱财,修了一座豪华别院。有一天他还把大臣请到这新院去喝酒,还竟然命令强盗暗中把大臣赵盾杀了。有个厨师急忙把消息告诉了赵盾并向赵盾说明真相。从此,赵盾对晋灵公更是恨之入骨。到了第二年,赵盾联合其他大臣一起行动,赶走了晋灵公,立公子黑臀为国君,他就是晋成公。
晋成公对赵盾很感激,封他做正卿,执掌晋国的军政大权。赵盾不但为政忠心、严正、关心百姓生活,而且对晋成公诚心诚意忠心辅佐,他为人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一次,赵盾生病了,晋成公专门派人来看望他。赵盾很激动,连忙下拜,并连连致谢。晋成公忙扶起他,并给他送去了衣服和粮食,以表慰问。赵盾非常感动,连连表示不敢当,并竭力不接受。晋成公再三要送,他再三推辞,最后两人互相礼让了几次,才由赵盾收下了。